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车上市 新车上市

华为汽车解决方案即将发布_华为汽车解决方案即将发布

tamoadmin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1.华为汽车新品集中曝光!新MDC支持L4级自动驾驶,鸿蒙车机版来了2.智能汽车圈地运动再起!极狐HBT成华为激光雷达应用第一车3.年产 10 万套/线 华为发布车规级 96 线中长距激光雷达4.2021慕尼黑车展: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正式亮相5.一次性发布两款车型,问界补齐智驾短板易车讯?近日,在2021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生态论坛上,华为发布了OTA、VHR、以及三电云服务。OTA云服务随着新

1.华为汽车新品集中曝光!新MDC支持L4级自动驾驶,鸿蒙车机版来了

2.智能汽车圈地运动再起!极狐HBT成华为激光雷达应用第一车

3.年产 10 万套/线 华为发布车规级 96 线中长距激光雷达

4.2021慕尼黑车展: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正式亮相

5.一次性发布两款车型,问界补齐智驾短板

华为汽车解决方案即将发布_华为汽车解决方案即将发布

易车讯?近日,在2021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生态论坛上,华为发布了OTA、VHR、以及三电云服务。

OTA云服务

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规模发展,在智能化、网联化趋势下,软件定义汽车已成为行业共识,OTA成为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助力。华为发布OTA 3.0整车级升级方案,可提供整车级、安全可靠零变砖、体验佳的升级体验。

缩短上市周期:硬件预埋交付,后续持续迭代软件,颠覆了传统模式下软硬件同步交付模式,车辆上市周期大幅缩短。产品演进带来用户体验提升:相比于传统车型,通过OTA用户可持续获得新功能体验,包括智能驾驶、智能车控、动力优化等多个域,为车主带来更多智能体验,同时提升用户粘性。

为售后服务带来巨大优势:有了OTA能力,可以通过远程升级解决大量原有需要到4S店才能修复的软件问题,大幅降低售后运维成本。

带来新商业模式:相对于原有一次性销售的传统商业模式,用户购车后可以付费获取新的软件功能特性,以及软件带来硬件的升级等,为车企带来持续的增量收益。

OTA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从市场上来看,目前绝大部分新势力ICV已率先进入OTA 3.0阶段,并在ADAS/ADS、车控域、座舱域、动力域等保持较高的迭代速度。OTA3.0需要关注的三大核心问题:整车版本管理和质量看护、OTA安全可靠,以及用户体验。

第一阶段:近端刷写。车主把车开到4S店,通过近端诊断仪进行软件更新。早在21世纪初,有外资车企首次探索远程升级Tbox应用,但也仅限于一些网联基础服务,诸如道路救援、ecall、远程查询服务。

第二阶段:零部件OTA升级。这期间的升级形态主要是单部件或者少量部件组合的升级。在网联基础服务和座舱类应用升级之外,逐步开放了一些CAN总线的ECU FOTA,由于这些ECU安全敏感度高,OTA安全问题首次被关注。

第三阶段:整车级升级。这是面向整车智能化体验的一次升级革命,受益于4G/5G网络的发展,以及整车智能件的发展,整车级应用如智能驾驶、场景化远程控车等功能包含了跨域多ECU协同工作,因此整车升级成为OTA必备场景,同时要求OTA系统支持从研发到商用全流程、全场景的升级能力。

整车版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化问题,如何保障整车各部件版本的兼容性和一致性。当前整车软件代码行数达到亿级,多部件协同复杂度高。售后车辆五花八门的零件版本组合导致千车千面,如何保障整车各部件版本的兼容性、一致性,如何保障版本质量、预防bug,尤其是影响驾驶安全的bug,工程浩大。以20个零部件组合为例,整车生命周期中,功能和问题导致的变更产生的版本的数量可能达到上千个之多。在整车智能体验时代,OTA越来越普及,高效的版本管理成为关键挑战,能够提供有效的软件版本管理的能力的OTA平台更有优势。

智驾、车控、动力域升级成为常态,如何保障整车OTA下的安全可靠显得极其关键。OTA升级导致变砖将触碰用户的体验红线,业界因变砖导致投诉甚至舆情的案例也层出不穷。华为针对OTA导致变砖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整车升级过程控制漏洞、核心部件不可用、远程修复缺失、软件bug成为变砖的最大诱因。如何在设计阶段预判所有可能导致升级变砖的故障,是个系统化的问题,需要针对所有场景下的潜在故障进行分析和模拟,并针对性制定衰减措施进行预防。华为手机在多年前就支持了OTA,针对手机OTA故障进行了系统性的故障失效模式分析,也保障了数十亿次的可靠的升级,经验值得借鉴。

和手机升级类似,在OTA过程中同样面临流量消耗、升级时长、操作交互等用户体验问题。

华为提出OTA作为核心服务,在OTA3.0时代需要具备三大能力:打通全流程、覆盖全场景、安全可靠零变砖:

华为的OTA解决方案是面向华为HI汽车解决方案打造的一款整车级远程升级服务。天然适配HI解决方案升级,可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控等45+零部件;同时华为提供的开放式车端升级服务架构,支持车企自有件及三方件的升级,可以支持车企企标零部件刷写规范;在应用层面支持包括ADAS/ADS应用、算法、鸿蒙OS、鸿蒙原生应用的升级能力。

在智能汽车时代,各个车企持续不断的发展软件生态、构建和优化软件管理流程、对车辆升级可靠性有着专业的见解和思考,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华为提供的是OTA服务平台,希望与各个车企、生态伙伴一起在OTA软件生态、管理流程、可靠性、运营运维等各方面持续探索,共筑竞争力领先的OTA服务。

VHR

同时随着车辆智能化的发展,各个车身部件的数字化比例都在不断提升:车辆的软件代码的量级在不断提升,现在软件代码的量已经是十年前的10倍,未来汽车上的软件代码量将进一步提升到3-5亿行。车辆各个系统和部件每天都在上报各种状态信号、日志、告警,目前单车的数据量已经在150-200M每天的量级,未来随着采样频率的提升和部件复杂程度的增加,还会进一步提升。

华为参考ICT行业的经验,提出了VHR的理念,VHR代表的含义是Vehicle History Record,是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全生命周期的概念,目的是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实现车辆的可视、可维、用户关怀、高效运营等,这些工作在未来会大大提升车主的用车感受及用户粘性,同时也为车企带来重要的价值和收益。

VHR涵盖了从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分析、车辆状态可视、车辆故障诊断、趋势分析、预测、改进等多个环节,是一个从车辆来,到车辆去的闭环体系。

未来,基于VHR的应用场景会非常多,先简单分享五个主要场景:

场景一:车辆数字孪生

通过数字孪生实现车辆核心域及核心部件可视,比如动力域的电机、电池,底盘域的数字底盘,自动驾驶或高级别辅助驾驶的传感器(雷达、摄像头等)、车载智能驾驶计算平台,还有智能座舱等,特别是对于生命安全特别重要的部件系统,能够实时的知道这些部件的运行状态、关键参数及指标,这对于智能汽车的产品改进、缺陷发现、性能提升、故障定界定位等都是非常关键的基础能力。

数字孪生,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透视,对每一个域、每一个系统的关键的结构、性能参数的深刻理解,才能构建起真正有效的数字孪生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对于平台的大数据和AI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场景二:远程诊断

传统的汽车故障处理方式是去维修中心进行处理,对于传统汽车,这种模式也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智能汽车有几个核心变化,一个是动力系统由燃油机变成了动力电池和电机,动力电池在故障和性能方面有一个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长期对其进行监控和提前发现潜在风险是非常必要的(这将会在下文的三电云服务中具体提及)。

另一个变化是,未来在智能驾驶和高级别辅助驾驶场景下,可靠性的要求会非常高,对系统核心部件进行故障的预测和远程诊断就变得非常重要。

因此,从整车、域、部件的维度,把诊断也分为三个层次,华为根据行业专家及主机厂的意见,提炼了一些核心场景,比如车辆趴窝、热失控、碰撞、OTA升级失败、制动力不足等场景,通过构建故障树或AI学习,针对性构建远程诊断的能力。

场景三:智能值守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当你对自己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有疑问的时候,以前是打客服电话,现在大部分会用Web或者APP中的在线客服,如果客服反复询问一些基本信息和情况,还有当客服A转给客服B处理的时候,你可能会因不断重复描述问题和基本信息而感到不满,并降低你的服务体验。因此,用户服务中心里一些基本能力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车辆基本信息、车辆下线后的过往维修保养的历史情况、车辆状态、一些基本问题的解决建议等,这对于提升车主的感知非常关键。

通过VHR可以做到比车主更了解车,通过智能值守时刻为用户保驾护航,这样用户粘性会大大增强,在产品力同等的情况下,用户肯定会对这样的服务感受留下深刻映像。

场景四:质量预测

我国汽车召回制度在提升企业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车企来说,能够尽快识别潜在风险和缺陷,将大幅降低质量成本,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保护品牌价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打通从产线(十月怀胎)、车辆使用过程(成长)、车辆退市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数据,并且基于这些长期的数据,构建质量分析和预测的模型,将是一个长期且很有价值的工作。

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汽车召回199次,涉及车辆678.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召回45次,涉及车辆35.7万辆,只要改进一点点,将会带来非常大的收益。

场景五:车辆画像

通过集成对接MES、DMS、CRM 、Warranty、营销系统、OTA等业务系统,构建领域模型,并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关联分析形成用户标签,通过用户画像,实现更为直接的业务创新和数据变现。

云侧异构计算资源支撑模型训练计算,充分融合NPU、GPU、CPU能力,在底层实现异构计算资源融合应用调度,提升模型训练、执行效率。

敏感个人数据端侧训练(隐私保护),多用户特征参数云端共享支持联合学习(模型精度),并通过差分隐私方式增加噪声数据,提升安全性。

利用端侧的VDC,CDC,MDC等高算力部件,在端侧汇聚异常检测模型做异常检测,进行快速推理,结合云端大数据模型和供应商提供数据补充,完善故障标签, 提高问题识别精确性和实时性等。

基于数据的VHR体系需要整个行业一起来打造,包括车端能力、云端能力、上层的场景等等。一方面,不断提升车主的用车体验,真正享受到智能汽车带来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能够为车企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收益,实现双赢。华为希望能够在这个体系里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数据平台、AI能力上发挥优势,结合行业上各位领导和专家的领域知识和场景的深刻洞见,共同来做好VHR系统。

三电云服务

受国家政策等因素驱动,当今汽车电动化势不可挡。2021年截至7月份,全国新能源汽车销售突破122.9万辆,同比增长达210.2%。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但目前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20年全年一共报道了124起事故,截至2021年9月,被媒体曝光的烧车事故达224起,消费者也开始从里程焦虑转向安全顾虑。

引发电动汽车热失控事故的原因多且复杂:由电芯制程缺陷、电滥用、热滥用、机械滥用等导致的内短路引发局部产热,以及过充、低温充电、快充等场景引起的大量析锂导致热稳定性降低,都有可能引发热失控。其中,内短路引发热失控的安全边界是动态变化的,内短路是否导致热失控需要更多的判断因素,比如短路类型、短路内阻、SOC等。因此,华为基于电化学机理,并结合机器学习技术,构建了更复杂的关系模型,实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的精准预警。

基于华为VHR数据服务底座和电池包仿真系统,构建了面向动力电池的八大应用,包括动力电池热失控预警、电池故障检测、电池健康度SOH评估、电池剩余寿命RUL预测等应用,为新能源汽车保驾护航。

在电池安全预警方面,动力电池故障检测、热失控预警等可以达到80%以上的查全率,并保障误报率在较低的区间。在电池健康度评估(SOH)方面,华为基于云端构建的SOH预测模型,可以实现全寿命周期估计误差小于3%、剩余循环Cycle预测误差小于10%,并能基于云端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电池问题100%可追溯。

华为通过动力电池半实物仿真系统进行海量样本数据构建,结合实车样本数据分析,有效克服样本数据少的问题。目前华为已经构建覆盖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的故障样本数据,并构建了15+动力电池热失控特征工程库。

华为采用域自适应算法,进行算法模型的迁移。保障算法模型从仿真环境迁移到实车时,或者在不同的材料体系和配方中进行迁移,算法准确率依旧稳定。

华为汽车新品集中曝光!新MDC支持L4级自动驾驶,鸿蒙车机版来了

在9月16日召开的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用“全面电驱动计划”代替“禁燃时间表”更符合中国国情,全面电驱动化可以消除传动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之间的界限,构筑中国汽车产业新的整体技术架构和产业链布局,有助于形成中国发展汽车工业的整体思路和布局。

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来源: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

全面电驱动化下,电驱动系统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链中的重中之重。对此,王秉刚强调称:“要吸取内燃机产业的教训,加大电驱动系统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发展,要重视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元器件与主控芯片(MCU)及软件架构的研发,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集成化的深度融合电驱动系统成趋势

作为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汽车中的核心技术,电驱动系统的性能、效率、尺寸、重量、可靠性等直接关乎到车辆的性能乃至整体效率。在2020年国际汽车变速器及驱动技术研讨会上,中外专家一致认为,电驱动系统在向轻量化、平台化、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集成化设计则是迎合这种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

有专家分析指出,未来电驱动集成就像乐高玩具一样,将一个个汽车零部件实现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从而实现模块化。这种模块可以搭载在主机厂不同车型上,提升零部件的复用率、缩短整车开发及迭代周期并且有助于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更有助于降低开发、制造和采购成本。

基于此,电驱动系统的集成化一直是各大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近年来发展的重点。早在2017年,特斯拉旗下Model?Y和Model?3的动力系统就已经由单体部件形式的电控、电机、减速器、OBC、DCDC等,向3+3平台演进,目前已经形成了“电控+电机+减速器”的三合一模块,以及“OBC+DCDC+PDU”的三合一模块。采用平台化集成设计的Model?Y与Model?3,零件复用率高达76%。

目前来看,基于传统机械层面的“三合一”技术已经逐渐走向成熟,而功率电子层面的“多合一”则成为行业当下研究的热门领域,特别是功率器件和动力器件的深度融合。

另外,针对电动汽车轻量化的设计需求,“多合一”的集成化方案也是现阶段电驱动系统最有效的减重方案。据了解,“多合一”集成方案不仅可以共享外壳耦合及冷却系统,还可以共享电路及功率开关器件,使电驱系统体积重量降低30%左右,功率密度达到1.9kw/kg。

与此同时,体积变小的驱动系统,可以轻松地横向部署到更多车型上,还可以为终端用户赢得最大化的乘坐空间,这种高度集成化的设计也为汽车成为住宅、办公室以外的移动“第三空间”打下了基础。

业内首款超融合动力域解决方案将问世

需要指出的是,电驱动系统不仅是代替传统燃油车发动机成为动力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电动汽车智能化的基石。特别是随着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发展,动力系统的智能化和OTA已成为行业新的竞争领域。

据悉,特斯拉在完成辅助驾驶和座舱的智能化和OTA后,开始对动力系统进行智能化和OTA。目前Model?3推出了售价1.41万的可将百公里加速4.6s提升至4.1s的软件升级包,这意味着特斯拉已经在动力系统建立起了新的护城河。

在业界看来,引领下一代动力系统模块化平台发展的关键,不仅需要物理集成的模块化平台,更需要功能深度融合的模块化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为动力系统的智能化和OTA打下硬件基础。因此,下一代动力系统模块化平台,应该是深度融合硬件、软件、云的模块化平台。

从具体实施层面来看,硬件部分首先应进行深度的系统集成,最大化减少线束、管路、支架、紧固件的应用,实现动力系统的体积和成本最优;在此基础之上,软件进行集中控制和功能融合,通过标准软件架构,落实软件硬件解耦、软件分层解耦,达成软件向前兼容硬件和软件最小升级包,真正意义上实现快速、动态、安全的OTA;最后,通过硬件传感器预埋、车端数据初步筛选,并同步云端,实现车云数据协同。

华为某高层领导曾指出:“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需要360度的感知、传送大量的信息,在采集到的信息基础上进行推测和决策,我们建议将通信与计算相结合,把车做成分布式以太网+三个域控制器的架构(CCA),实现软件定义汽车,持续为消费者提升体验。”

作为电力电子行业的老玩家,在软件定义汽车的主基调下,华为在电驱动系统的深度融合领域又一次走在了前列。据悉,在即将开幕的2020年北京车展上,华为将推出业内首款高度集成的多合一电驱动系统,该系统具备高集成、高可靠、模块化的特点,可助力整车开发提速2个月,降本几千万。

从日前曝光的倒计时海报来看,华为此次推出的超融合动力域解决方案包含BCU、PDU、DCDC、MCU、OBC、电机、减速器七大部件,实现了传统机械层面的“三合一”到功率电子层面“多合一”的深度融合。有关超融合动力域解决方案的更多信息,有待9月25日华为官方进一步揭晓,盖世汽车也将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智能汽车圈地运动再起!极狐HBT成华为激光雷达应用第一车

车东西

文|Juice

车东西9月25日消息,今日,华为在北京举办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生态论坛,在会上,华为集中的介绍了其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华为云服务方面的思考和进展。

在智能驾驶方面,华为在会上发布了两款新产品,一款是MDC210,为L2+级自动驾驶提供计算能力,另一款则是MDC?610,可为L3级和L4级自动驾驶车辆提供算力。

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自动驾驶开发公司和华为建立了合作,车型领域设计乘用车、商用车和作业车各个方面。

在智能座舱方面,通过鸿蒙车机OS软件平台、鸿蒙车域生态平台以及座舱智能硬件平台为用户搭建一个更加舒适的座舱环境。

而云业务也是华为在汽车方面布局比较久的业务之一,现场还介绍了华为云服务的布局,目前涵盖了自动驾驶云服务、车联网云服务、高精地图云服务、V2X云服务等方面。

一、四大方面同步发力?华为深化汽车企业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首先讲到了华为涉足汽车领域的思考。

他表示一是怀着崇敬的心进入汽车领域,无论何时都要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遵循汽车发展规律;二是想把华为在过去30年积累的ICT技术带入每一辆车。

王军演讲现场

王军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了智能世界发展的引擎,带动了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的发展。

目前汽车产业正在进行全方位的变革,首先是汽车的商业模式,从产品价值经营向用户价值经营转变,通过持续迭代的新功能、新服务获得持续的收入,卖车不再是价值变现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为实现这一目标,传统的开发模式、人才模型以及供应链体系都将改变,走向体验定义、软件驱动、计算使能的智能汽车发展之路。

而华为在进入汽车领域之后,华为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将会实现架构创新、建立计算平台与基础软件、最终构建开放生态。

华为目前正在以通信、计算和操作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平台领域,坚持平台+生态的发展战略,推动智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

华为聚焦在车载网络、计算平台与基础软件层,并提供开放能力和工具链,降低应用迁移和开发难度,提供基础能力相互解耦,可针对车企与伙伴的实际需求可以灵活搭配或组合。

在智能驾驶方面,华为提供MDC计算平台、操作系统AOS/VOS和自动驾驶云服务Octopus,构建端云协同的智能驾驶平台解决方案,满足车端侧与云端自动驾驶大算力和海量数据存储的需求。使乘用车、商用车、作业车等多种车型都能实现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

王军演讲现场

在智能座舱方面,华为将会以硬件模块化、接口标准化、系统平台化为目标,以鸿蒙车机OS为核心构建智能座舱平台,努力实现硬件可替换、软件可升级、应用可扩展,降低车企对座舱系统的集成与开发难度。

华为为鸿蒙OS提供了车机版定制开发,在开放HOS(智能操作系统)能力的基础上,再开放500+?HMS(华为移动服务)车机版API和包括语音、视觉、音效等7大座舱关键能力。

王军演讲现场

王军介绍,华为将提供全面开放的开发工具与支持,提供IDE(集成开发环境)开发工具、云调试环境,组建开发者社区,共同组建鸿蒙车机应用市场。

在智能车控方面,提供VDC硬件平台、VOS、工具链,开放给车控系统开发企业,降低开发难度、提升开发效率,快速实现软件定义的差异化、个性化动力体验。

华为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原生支持异构多核、模型化工具链、兼容AUTOSAR(汽车开放系统架构),使原来ECU(电子控制单元)系统代码的平滑迁移、多ECU(电子控制单元)的集中开发变得简单高效。

在智能云服务方面,华为将基于大数据和AI能力,向车企提供自动驾驶云服务、高精地图云服务、车联网云服务和V2X云服务四大解决方案,联接人、车、路和智能交通等应用系统,打通数据流、业务流和价值流,使能业务创新和数据创造价值。

王军还表示,华为将会在开发者社区、人才培养、开放实验室、联合营销几个方面发力,共建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

二、发布两款计算新品?可涵盖L2~L4级自动驾驶

华为智能车BU?MDC产品部经理李振亚介绍了华为MDC领域的最新的产品、生态发展成果与未来规划。他表示华为将智能驾驶产业分成三大类型,分别是作业车、商用车和乘用车。

华为智能车BU?MDC产品部经理李振亚

乘用车的驾驶场景非常复杂,从低速到高速,速度可变性也非常高,安全性和驾乘体验更为重要。而商用车的场地、线路也比较可控,主要是作为生产工具;作业车也类似,场景、道路等情况相对比较简单、路况也比较可控,速度也比较低,也是一种生产工具。

不同场景下产生的不同需求,使得智能驾驶产业面临场景、道路、线路、路况、速度、安全、属性等多个维度的影响。进而,不同场景下的智能驾驶也将产生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其中,商用车和作业车属于跨越式的发展场景,乘用车将会是渐进式的发展路径。

为了兼顾各种车型,在本次活动上,李振亚还发布了两款新产品,一是MDC210,算力可以达到48?TOPS,可以为L2+级自动驾驶提供算力支持。

华为发布两款新品

另一个则是MDC?610,算力可以达到160?TOPS,可以帮助L3和L4级自动驾驶提供算力。

李振亚还介绍了MDC?Core?2.0,封装了AUTOSAR(汽车开放系统架构)、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及OTA升级等100多个API(应用程序接口)服务,支持主流的AI框架及1000多个AI算子,这些开放的API服务,覆盖了上层智能驾驶应用的开发、调测、部署、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的核心流程。

MDC?Core?2.0还对外提供功能软件框架,方便上层应用的感知、融合、定位、决策、规划、控制等算法进行组件化的开发。MDC?Core?2.0基于满足车规安全的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与VOS,兼容AUTOSAR,提供完备的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及OTA升级功能,配套好用易用的工具链,满足规模化量产要求。

华为MDC?Core?2.0介绍

华为全新一代MDC系列产品具备四个优势,一是全系,可以实现全场景覆盖;二是安全,拥有车规级的安全认证;三是协同,实现了车路云网协同;四是开放,将硬件接口标准化,软件API开放化,建立了开发生态。

李振亚介绍,华为将坚持“平台+生态”战略,和高校/行业组织、OEM/Tier?1合作,在应用软件/算法、传感器执行器合作。

华为每年提供3000多万元提供MDC设备支持,未来三年将会投入100多个专家进行研发,3年内将会发展100+生态伙伴。

目前,华为MDC已经和momenta、禾多科技、希迪智驾、新石器、元戎启行、踏歌智行、慧拓等自动驾驶研发公司都采用了华为的MDC计算平台。

三、鸿蒙车载版将会全开放?车企可即取即用

北新副总经理兼ARCFOX于立国表示,目前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智能座舱原则性的变化,要从功能性设计向体验设计变化,此前的车企是往车上增加电话、导航等这些功能,而未来的座舱需要变化为功能找人。

他表示过去想到座舱的时候,都是和驾驶相关的,未来的座舱将会是万物互联的座舱,在座舱内还需要有良好的生态,华为的鸿蒙系统就将会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智能座舱产品部总经理王庆文分享了华为对于智能座舱的思考。华为认为座舱智能化的关键是多场景一致性,做到应用常用常新,硬件即插即用,持续更新。

华为智能座舱布局介绍

但这样就会带来一个巨大挑战——软硬件集成周期长,华为一直具备长生命周期软件版本管理经验,在2007年就做了single?RAN解决了多制式硬件和软件的集成问题。

在汽车智能座舱方面,华为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包括鸿蒙车机OS软件平台、鸿蒙车域生态平台以及座舱智能硬件平台。

华为智能座舱布局介绍

但手机和车机还是存在差距,车上的扬声器、传感器更多,难度也更大,因而鸿蒙系统上车还存在很多难题。

鸿蒙车载版将会重点在语音、声效、视觉、HUD、互联、AI情景智能、OTA七个方面发力,然后将其做成Kits,开放给企业,企业可以直接拿来用。

此外,华为还做了开放应用生态和硬件生态,实现功能快速上车,软件方面,HiCar就是华为其中的一个方案,在硬件方面,华为做了一个车机模组、车载智慧屏和AR-HUD,降低车企的开发难度,更好的提升智能座舱的智能化和应用体验。

目前高德导航、酷我音乐已经和华为鸿蒙进行了合作,并登陆了鸿蒙车机系统。

四、华为云涵盖四大业务?三电方面也做了布局

华为智能车云服务产品部总经理廖振钦介绍了华为云服务和汽车的联系。

廖振钦认为汽车新四化上面临的核心挑战有很多,在智能化上,自动驾驶技术难、成本高、周期长是目前的核心问题。

在电动化方面,电池安全问题频发,使用寿命估测不准也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在网联化方面,存在缺乏数据变现和生态支撑,商业正循环尚未有效构建。在共享化方面,则存在规模效应尚未形成,数据共享、服务化能力不足。

华为智能车云服务介绍

廖振钦表示,华为智能车云服务已经升级到了2.0版本,包括了自动驾驶云服务、车联网云服务、高精地图云服务、V2X云服务。目前华为已经开放了API/SDK,用户可以按需获取,即取即用。

华为现在云服务主要在自动驾驶方面发力较多,已经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的闭环方案,可以实现全托管,开箱即用,提供一站式服务。

华为自动驾驶云服务介绍

云上仿真也可以保障自动驾驶算法质量,用户可以在云端建立高质量仿真场景,云仿真测试可以实现自动驾驶日行千万里的数据积累。

高精地图云服务也是华为重点做的一个方向,建立了专属云平台,和众多图商一起合作,为自动驾驶车企服务,对于没有地图绘制资质的企业,也可以用华为的高精地图云服务。

在车联网云服务方面,华为已经做了很多年,目前已包括了智能运维服务、三电云服务器、OTA和智能增值服务。

华为车联网云服务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在三电云服务方面的布局,华为已经在电池故障预警、热失控预警、电池健康状态评估、电池剩余寿命预测、电池控制策略优化,可以实现热失控提前预警,SOH评估和RUL精准评估,优化BMS策略延长电池寿命。

结语:华为正在深度融入汽车产业

目前华为在汽车业务上主要有两大关键打法。一是利用ICT技术打造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零部件(包括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二是大规模开发汽车底层软件。

具体上来看,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控制和云服务方面已经做了基本的布局,打造了完整的开放平台。

但华为在汽车领域毕竟还是新人,还需要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此次生态大会,华为传达的一个关键的信息就是希望和更多的厂商建立合作,深化自己在汽车行业的布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年产 10 万套/线 华为发布车规级 96 线中长距激光雷达

综观自动驾驶技术现状,车辆环境感知技术大致可分两类,在激光雷达之外,还有特斯拉在坚持使用的摄像头视觉识别路线。然而,随着车企押注自动驾驶领域,级别越高的无人驾驶必将面临更复杂的场景、路况以及更高要求的辨别、算力要求等等,不少专家都认为激光雷达是未来高阶无人驾驶中不可或缺的系统。

12月21日,在历经四年多的打磨之后,华为正式对外发布了96线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产品和解决方案。与此同时,ARCFOX极狐HBT谍照也同日曝光,而这也是首个搭载了华为三个激光雷达方案的智能电动车,该雷达芯片核心信息便是该车配备3颗96线车规级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3个超声波雷达及算力可达352Tops。此外,ARCFOX?极狐HBT将于明年亮相发布。

根据华为自述,上述激光雷达方案有如下特点:

1、大视野120°×25°,应对城区、高速等场景的人、车测距诉求

2、全视野中,水平、垂直线束均匀分布,不存在拼接、抖动等情况,形成稳定的点云对后端感知算法非常友好

3、小体积,适合前装量产车型需求

自动驾驶成为汽车产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于汽车整车企业来说,在L4级别无人驾驶即将商业化落地前夕,为自己找到可靠的车规级激光雷达的稳定供应来源,已经成为摆在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面前的重中之重。

基于对实际行驶过程中的远距小障碍物场景、近距离加塞场景、近端突出物场景、隧道场景、十字路口左拐场景、地库场景等难点场景分析。华为设计开发了这款96线中长距激光雷达产品:大视野120°×25°应对城区、高速等场景的人、车测距诉求;全视野中水平、垂直线束均匀分布,不存在拼接、抖动等情况。

据了解,?搭载3颗华为激光雷达的极狐HBT不仅能应对龙门架、隧道场景、地库场景、ECT抬杆、十字路口左拐场景、近端突出物(比如载有钢筋的货车)等场景,还能对快递小哥骑摩托车、行人乱穿马路这种场景等场景做出快速识别和判断,给用户带来更快、更智能、更便捷和更安全的出行体验。

在激光雷达被脏污覆盖的场景下,可使用智能清洗系统,华为做了大量测试,来验证不同的喷嘴、不同的位置、不同水压的清洗效果。

由于行驶过程中也需要清洗,为了很好地测试这个场景,华为自主设计了智能清洗风洞系统,模拟在130km/h下清洗能力,跟雨刷一样。

除了智能清洗系统外,华为也开发了智能加热系统。在被霜、雾、凝露、薄冰覆盖的场景,激光雷达内置的智能加热系统会自动启动。

ARCFOX极狐方面表示,目前激光雷达的车规级要求已经解决,作为华为深度合作伙伴,极狐新车型HBT率先搭载华为激光雷达。

据了解,华为目前有单颗、2颗、3颗等三种激光雷达上车配置方案,极狐HBT采用的是华为最为先进的三颗激光雷达搭载方案,可以实现300度的视角,优于小鹏预告中将搭载1-2颗的激光雷达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HBT在搭载华为激光雷达之外,还将搭载包括华为“1个全新计算与通信架构”、“5大智能系统”、“三大计算平台以及对应的三大操作系统”以及“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30+智能化部件”等在内的软硬件。为了体现与华为的合作,车尾还将有华为HI的华为汽车解决方案标识。

而据《汽车年轮》了解到,根据长安此前透露的消息,其和华为合作的激光雷达个数高达5个,甚至小鹏、蔚来均一公布了和华为的合作,但是具体搭载的激光雷达数目还处于保密之中。对于其他的合作汽车企业,目前也处于保密之中。

那么,面对众多客户,华为车规级激光雷达产能又是多少呢?

据了解,依托在光通讯领域积累的精密制造能力,以及先进工艺装备实验室,华为快速建立了第一条车规级激光雷达的Pilot产线。目前已按照年产10万套/线在推进,未来进一步面向百万级量产需求。而在人才方面,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透露,华为在武汉有一个光电技术研究中心,规模1万多人。

据咨询机构Yole预计,全球激光雷达出货量将从2020年的34万个,发展到2025年470万个,2030年2390万个,预计2030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超百亿。单车价值量的下降也将会进一步有利于激光雷达的量产使用。

此前,王军曾在8月的蓝皮书论坛上指出,“华为研发的激光雷达技术目标是短期内迅速开发出100线的激光雷达。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

据了解,虽然华为的激光雷达目前还无法做到这么低的成本,但跟市面上动辄数万甚至几十万的32线、64线或128线机械式激光雷达相比,这个价格已经非常具有吸引力了。

目前,激光雷达量产车俨然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新蓝海。“我们正快速建立第一条车规级激光雷达的第一条Pilot产线,面向百万级量产需求,华为已按照年产10万套/线在推进,以适应未来大规模量产需求。”华为方面如此表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1慕尼黑车展: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正式亮相

12?月?21?日,华为首次发布旗下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由华为设计、开发了?96?线中长距激光雷达产品,可以实现城区行人车辆检测覆盖,并兼具高速车辆检测能力,更符合中国复杂路况下的场景。

据悉华为已快速建立了第一条车规级激光雷达的第一条?Pilot?产线。面向百万级量产需求,华为已按照年产?10?万套/线在推进,以适应未来大规模量产需求。

该产品具备?120°×25°?的视野,可应对城区、高速等场景的人、车测距诉求;同时在全视野中,水平、垂直线束均匀分布,不存在拼接、抖动等情况,形成稳定的点云对后端感知算法非常友好,而作为车规级产品,此款激光雷达小体积,适合前装量产车型需求。

此外华为提到不同的场景要求对激光雷达配置方案也有差别。例如仅面向高速巡航的场景,配置一个前向激光雷达可以很好的应对龙门架、隧道场景、ETC?抬杆等问题,目前有安装在前保险杠和车顶两种位置的趋势。

但如果要实现从家到公司全场景连续性智能驾驶体验,则必须解决城区巡航、园区泊车等诸多挑战。例如大路口复杂交通情况,快递小哥骑摩托车、行人乱穿马路这种场景,需要配置?3?个激光雷达,实现?300°?基本无死角的覆盖。

根据此前消息称目前华为已经进入车载激光雷达的量产阶段,正打造一个一站式智驾传感器产品系列,其中包含采用第五代技术的毫米波雷达,96?线起步的激光雷达,以及?5.4MP?起步的高清摄像头。

而其中的激光雷达定位为中距激光雷达,最远可达到150米的探测距离,其水平视野可达到?FOV120?度的视角,具有真正可量产商用的车规级能力。

“我们标准的高阶自动驾驶采用了3颗激光雷达,未来需要采用多少,和性能提升以及平台算力的要求有关。”王军透露。

目前搭载激光雷达的蔚来?ES8?正在路上测试,根据此前消息,该车型可能为华为的测试车型,目前华为智能驾驶的很多测试工作都在苏州完成,华为也表示未来大部分汽车零部件领域业务将会在苏州布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一次性发布两款车型,问界补齐智驾短板

易车讯 在日前开幕的2021慕尼黑车展上,华为以智能汽车部件供应商的身份,携创新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和零部件正式亮相,吸引了欧洲车企和消费者的目光。

据了解,华为智能驾驶全栈解决方案将赋予私家车全天候全场景智能驾驶能力,主要解决最常见、最复杂的城市通勤场景,实现城区每日通勤连续体验,提供了从家庭车位往返公司车位的车道连续导航通勤能力。

本届慕尼黑车展,华为还带来了创新的空间光学显示技术,提供车载极致视觉体验。华为增强显示抬头显示器(AR-HUD)具备 13°x 5°的超大可视角,可同时覆盖多个车道,在7.5米距离处呈现70寸画幅大小的超级显示区域,适配驾驶员的行车视野。

AR-HUD不仅可以显示仪表等必要信息,同时结合感知数据与周围环境可增强交互感,如显示AR导航、行人预警、障碍物预警等关键信息,进一步增强驾驶员的态势感知,提升行车安全。AR-HUD所呈现的超级显示区域,可实现高达100PPD的全高清视觉显示,用户可享受高清影音与游戏等沉浸式的视觉体验。华为AR-HUD采用了独特的光学设计,不仅实现了无重影效果从而消除人体眩晕感,还实现了10L的超小体积,使AR-HUD产品可适配于多种车型,让更多的消费者能享受超级视界体验,并保障安全随行。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演进的关键时期,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可以说,汽车产业拥抱了ICT产业”,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欧洲片区副总裁汤明指出,“华为凭借30多年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积累的能力与经验,面向智能汽车的使用场景,推出创新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和零部件,帮助欧洲的车企造好面向未来的智能汽车,给消费者带来极智、愉悦、信赖的出行体验。”

不止M5智驾版,还有M9。

从稳重技术范,切换至品牌营销人模式,余承东只用了一天时间。

4月17日,在nova 11系列及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正式发布了AITO问界M5系列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版(问界M5智驾版)

活动现场,他又开启“怼天怼地”模式,先是吐槽车展一些新车的车机界面完全抄袭鸿蒙座舱,但未能抄到精髓,即软件、体系化构架和生态能力;后又表示特斯拉智驾技术不如华为,“但不要笑话特斯拉,很多企业还不如它”。

总之,一顿无差别攻击,与前一日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会上的沉稳判若两人。

差异化出现的很大原因或许是因为,前一日是技术发布,还有一些合作伙伴在场;当天则是新品上市,新车即将进入市场搏杀,且这款产品对于问界、对于华为都非常重要

Δ 问界M5智驾版技术、配置情况

作为问界模式下的首款车型,M5一直承担着品牌销量重任,2022年也是表现喜人,但2023年以来销量进入瓶颈期。

最新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问界品牌销量仅为11659辆,相比去年月销过万降幅明显

此时,华为选择用智驾技术赋能,将问界M5作为HUAWEI ADS 2.0首发搭载车型,意图也是十分明显了:补足问界M5智能化最后一块短板,刺激销量

01

无限接近L3,余承东拉来特斯拉对比

问界M5智驾版未上市之前,智驾领域一直是问界品牌的短板,就连能言善辩的余承东也只能用“够用”两字来形容。

毕竟,此前问界M5的辅助驾驶功能是由博世提供的L2级别系统,只支持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基本功能,用“够用”形容都有些勉强。此次升级为问界M5智驾版后,则得到了质的提升。

Δ HUAWEI ADS 2.0技术

问界M5智驾版是首个搭载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配备1个顶置激光雷达、3个毫米波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以及12个超声波雷达,叠加全新天线技术带来信号翻倍,可实现不依赖于高精地图的高速、城区高阶智能驾驶功能

“HUAWEI ADS 2.0在技术上无限接近L3,我们说是L2.99999……”余承东表示,期待国家法规早日制定完善后,能真正走向L3,去大幅度减轻驾驶疲劳,提高安全。

余承东以特斯拉为例进行了对比,他表示,在夜间强眩光情况下处理行人“鬼探头”问题时,特斯拉在20km/h的情况下,依然会撞击到人,而问界M5智驾版可以在50km/h的速度下稳稳停下;在遇到夜间无灯隧道出现侧翻车,特斯拉20km/h时速下仍然无法躲避,问界M5智驾版在60km/h的速度下也可以很好的识别并且刹停。

Δ 与“车型T”对比紧急制动技术

此外,在白天遇到自行车横穿情况,特斯拉在30km/h时速下,无法进行识别到并导致事故的发生,问界M5智驾版则可以在60km/h的速度下稳稳停下。

他总结称:华为在智驾领域优于特斯拉,而特斯拉优于很多车厂。

问界M5智驾版之所以能够及时处理上述情况,实现方式是:通过融合感知BEV网络,能轻松“看得到”白名单障碍物并进行处理;之后,通过搭载的华为融合感知GOD网络,能“看得懂”异形障碍物;在此基础上,结合道路拓扑推理网络,问界M5智驾版便能“看得懂路”,最终实现有图无图都能开的类人驾驶体验

Δ 与“车型T”对比紧急制动技术

在实现“有图无图都能开后”,华为城区NCA(智驾领航辅助)将向更多城市开放。

据余承东介绍,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系统可覆盖90%城区场景,已经在深圳、上海、广州落地,重庆、杭州也将在今年二季度解锁。不过,这些城市还是基于高精地图技术,且广州、重庆、杭州为部分区域覆盖。

今年三季度,华为城区NCA还将实现15个无图城市的落地,四季度又将新增30个无图城市的落地,达到45城

Δ HUAWEI ADS 2.0城区商业计划

余承东进一步指出,HUAWEI ADS 2.0能够让“因注意力不集中和路况复杂造成的交通事故减少90%”。

他还隔空回应了业界大佬(或为王传福)此前关于“无人驾驶是胡扯”的言论,他表示:“说自动驾驶是扯淡有两个原因:或者是对行业不了解;或者是故意这样说的,自己没做好,来打击一下行业。”

02

从加到减,HUAWEI ADS路线变更

尽管从余承东的描述来看,HUAWEI ADS 2.0的功能非常强大,但它的传感器配置并不算多,包括1个顶置激光雷达、3个毫米波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以及12个超声波雷达。

而HUAWEI ADS 1.0则配置五大类34个传感器,无论是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还是阿维塔11都搭载了3颗激光雷达、6颗毫米波雷达、13颗高清摄像头和12颗超声波雷达。

显然,HUAWEI ADS 2.0在传感器方面进行了“减法”处理

Δ HUAWEI ADS 2.0传感器配置

实际上,华为的智驾方案曾经可能也考虑过“加法”,毕竟同样采用华为智驾方案的机甲龙搭载了4颗激光雷达、7颗高清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4颗高清环视摄像头、12颗超声波传感器一共32个传感器。尽管传感器数量上不如HUAWEI ADS 1.0,但确是全球首个5重360°全覆盖的超能感知系

统,明显更“卷”了。

如今,随着HUAWEI ADS 2.0的发布,可以看出,华为正试图降低智驾成本

毕竟此前不止一位华为高管表示,HI模式太厚重(智驾技术),研发成本居高不下。

余承东本人也曾在去年中旬的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直言,“汽车业务是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一年十几亿美元,直接投入7000人,间接投入1万人,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投入在智能驾驶辅助领域。”

Δ 问界M5智驾版

而就在此次发布会前一天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会上,余承东也表示,ADS 2.0系统选择摆脱了对高精地图的依赖的很大原因,也是处于成本考虑,高精地图采集等成本太高了

显然,性价比更高的智驾产品更被华为认可,而这也是当下很多企业的选择

大卓智能CEO谷俊丽此前接受《赛博汽车》采访时曾表示,一定要让智驾回归产品逻辑。她认为:“一款不挣钱的产品,它的定义在汽车行业可能就是有问题的。

此外,以技术见长的小马智行在近期举办的技术分享日上,也把“性价比”作为乘用车智驾业务的主打卖点

在经历多时的堆料、卷配置后,自动驾驶赛道都开始“现实”了起来。

不过,做了减法的ADS 2.0也不算便宜。余承东透露称,华为ADS系统成本需要3万元

Δ HUWEI ADS功能与价格

据悉,HUWEI ADS包含基础包、进阶包和高阶包,目前已合作商用车型都是基础包和进阶包随车标配,高阶包可选择购买。其中,HUAWEI ADS 2.0一次性购买36000元,订阅包年7200元,订阅包月720元

针对后续“消费者购买HUWEI ADS系统,是否是直接从华为购买”问题,有华为相关人士向赛博汽车表示,车企通常会赠送1年或几个月的高阶包,如果到期了,那用户就可以直接购买订阅包,这相当于后向营

03

售价27.98万起,余承东坦言降本能力不足

作为一款新品,问界M5智驾版升级的不仅是智驾方案,还有多项技术。

首先是智能泊车。据余承东介绍,问界M5智驾版首度搭载的记忆泊车,使车辆能在车库环境自主学习并3D立体建模,固定停车位一次泊入后,后续将自动规划路线泊入;能处理包括断头路泊入/泊出、自动整车泊出、低速自动找车位、代客泊车辅助等超过160种泊车场景,车位识别率高达96%,泊入成功率95%。

其次是搭载了HarmonyOS 3智能座舱,实现多项全新软硬件技术的上车,包括:空间音频技术的首次上车;后排搭载HUAWEI MagLinkTM魔吸车载接口;车机与手机进一步融合,手机应用内地址导航流转功能,手机一碰即可车机导航等。

Δ 问界M5智驾版价格

“大家可能最关心的就是价格了。”余承东宣布:增程版问界M5后驱智驾版27.98万元、问界M5四驱智驾版29.98万元;纯电版问界M5智驾后驱版28.98万元、问界M5智驾四驱版30.98万元

尽管这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价格,但余承东反而谦虚了起来,他说:“如果问我们这个车有什么缺点,那就是成本太高了,整车要20多万,智驾3万多,我们压成本能力还是有点低”

可能是最近车企间“价格战”太激烈,余承东给外界打了个预防针。

04

One more thing:问界M9

就在大家都以为活动即将宣布结束时,华为也带来了“One more thing”——问界M9,增程版及纯电版于2023年4月17日开启预订,并将于2023年第四季度正式发布

根据余承东介绍,作为华为深度赋能的旗舰产品,华为智能汽车全栈技术解决方案将全部搭载至问界M9,这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HUAWEI xPixel、HUAWEI AR-HUD、AI大模型、传感联邦、HUAWEI SOUND等。

此外,问界M9还将搭载全球最大的一体压铸后车体,采用国内领先的9000吨压铸设备,零部件集成度大幅提升。

新车价格在50-60万之间,但眼光却不止于此。

Δ 问界M9售价在50-60区间

在理想说出“500万以内最好的SUV”、魏派蓝山说出“比500万以内最好SUV更好”后,余承东也带来了金句:重新定义1000万以内的豪华SUV

他甚至表示,冰箱、电视、沙发,都只是小康水平,真正的豪华超出你的想象,M9会带给你。

显然,后续问界产品都将搭载HUWEI ADS系统。余承东已经不满足于问界只在智舱领域是“天花板”,他还要在智驾上“遥遥领先”。

而拥有华为智驾技术加持后,问界品牌能否会迎来销量突破?期待市场给出答案。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动汽车观察家,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文章标签: # 华为 # 智能 # 汽车